当然,眼馋归眼馋!
厂里的人都知道这野猪是靠着林家福才弄到手的,这也就是林家福负有奉献精神,不然的话,这野猪肉可不知道会去了哪里。
做人啊,还是要懂得感恩的。
五头野猪,也就几百斤肉,不可能平均分给厂里人,毕竟数量太少了。
最终的结果就是全都做了菜。
野猪骨头炖汤!
厂里人都吃了一顿肉菜,还被允许带一份肉菜回去跟家里人一起吃。
如此安排,自然是人人欢喜。
毕竟,即便是发了肉票或者直接发肉,一家人也就能一起吃一顿肉菜。
这个时候,大家伙还都是很容易满足的。
林家福带了肉回家,但在秦淮茹把肉切了熬油的时候,他已经是将野猪肉换成了之前存在空间里的家猪肉。
面对秦淮茹诧异的询问这野猪肉这次为什么不一样,林家福自然是淡定地撒了个谎,道:“我特意挑的最嫩的肉!”
秦淮茹也就没有多想,欢欢喜喜地切了肉熬油。
然后瘦肉跟部分肥肉一起剁成馅儿,混了大葱,包了饺子。
包出来的饺子,除了自家吃的,还给李萍、赵立山他们都送了一碗。
至于林家小院那边,林家福之前回来的时候特意过去了一趟,说是厂里额外分他的肉,实际上还是空间里弄出来的。
毕竟,没人会一直盯着他手里的肉是多少。
所以,这个空子钻的毫无破绽。
即便是有人怀疑有什么猫腻,但肉都已经吃了,想要调查也一点法子都没有。
入冬后,天气渐凉。
李怀德就找上了林家福,跟他商量跟牧区换肉的事儿。
林家福给他提了个建议,这事儿再往后拖一拖,最好是拖到年前。
如此一来,厂里年底的年货也就有了。
哪曾想,李怀德很是豪气地表示,年货他都已经联系好了,是罐头,而且不是一种罐头。
肉罐头还有海鱼罐头,两种!
所以,这个牧区的肉,现在就可以去着手去联系了。
林家福也就不再多言,李怀德已经有安排,他自然也是乐得能有正大光明的机会吃肉。
跟牧区的联系并不难,赵立山跟陈芒种都有联系方式。
两边只是简单沟通了下,便达成了共识。
轧钢厂这边安排了所有能出动的卡车,在保卫科的护送下,连夜装满粮食,出了京城。
这事儿,虽然是在规则范围内的。
但不能声张啊!
若是被其他几个厂子也知道了消息,跟他们做同样的操作,指不定又要被大领导们说一顿。
所以,动静不要,先把肉弄回来,说不得他们轧钢厂还能当一次二道贩子。
你说这是投机倒把?
呵呵,这是集体行为!
而且,他们把肉运回来,也只是为了帮助兄弟厂子,他们轧钢厂又是出车又是出人,总不能白忙活一场吧!
林家福可不知道李怀德的小算盘,即便是知道了,也没啥意见,反正这不是他的责任。
再说了,李怀德靠山也是挺硬实的,他做这一切也没有违规,即便是被人举报了,也不过是被叫去训两顿,说不定还会被表扬一番都未可知。
不得不说,李怀德这次办的事情保密度极高。
厂里的工人根本不知道这事儿,所有的厂领导,都是三缄其口,在肉没有运回来之前,谁也不敢走漏风声,万一事情黄了,这个责任,谁也担不起!
林家福作为知情人,却也是守口如瓶。
一直到半个月后,运输科跟保卫科的人赶回来,厂里人才知道,厂里干了这么一件大事儿。
谁让运输科还带了一批活着的牛羊回来呢!
只是,这种肉才运回来,就有不少的兄弟单位的领导杀到了轧钢厂。
所有人的来意都一样,分点肉给他们。
这本来就在李怀德的意料之中,他自然是一点没客气,要肉可以,拿东西来换!
杨厂长这次也没有继续稳坐钓鱼台,而是参与到了跟各个兄弟单位的沟通,帮轧钢厂弄到了不少的好东西。
因为杨厂长的主动参与,尤其是全厂大会上,杨厂长的一番讲话,分去了李副厂长大半的风头。
林家福冷眼旁观这两位打机锋。
他一个小小的钳工,可掺和不到两人的争斗中。
当天下午,厂里各个食堂都在做羊杂汤,那浓浓的香味,飘扬在轧钢厂的上空,经久不散。
临近下班,广播声响起。
所有人都可以去食堂打一份羊杂汤回家。
虽然所有人都猜到了,但听到这一则广播,所有人还是无比欢喜。
林家福跟车间里的人一起往食堂赶去,等他们到时,食堂这边已经排起了长队。
所有人的脸上,都洋溢着欢喜,仿佛过年。
没有特殊对待,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。
大半个饭盒的羊杂汤,内里有一定数量的羊杂。
这带回家,在里面加上白菜什么的,那就是一道实打实的肉菜,足够一家人美美吃一顿了。
林家福甚至在队伍里看到了杨厂长跟李怀德身影,这两位居然也来排队了,这可真的是很稀奇。
不过,林家福也没多关注,不管两人是作秀,还是真的就这么接地气,都跟他没关系。
领了自己那份羊杂汤,林家福就跟赵立山、陈芒种汇合,回转四合院。
等他们骑着车子回到四合院,又遇到了闫埠贵。
老闫同志的确是消息灵通之辈,轧钢厂发羊杂汤的事情,他居然这么快就收到了消息。
“家福,你们轧钢厂可真了不得啊!”
闫埠贵一脸的羡慕。
林家福笑笑,道:“二大爷,瞧您这话说的,我们这一天天的重体力劳动,不吃点好的,这身体哪儿扛得住啊!”
这话,可是大实话!
闫埠贵听了这话,也只能笑笑。
林家福没有大度地拿出羊杂汤分给闫埠贵,毕竟,这味道还真的是不错。
这一晚,四合院上空也飘扬着羊杂汤炖菜的香味。
但凡是家里有人在轧钢厂上班的人家,都是一样的做法。
贾张氏同样带回了一饭盒的羊杂汤,跟赵小花一起,加了不少白菜在汤里,炖了个菜,足够他们吃两天的。
别看贾张氏现在依旧是个好吃懒做的性子,但对赵小花的态度已经完全变了。
贾张氏很清楚,她的后半辈子离不开赵小花跟她儿子。
事实上,贾张氏老早就后悔了。
如果她没有那么作,儿子不会死,她也不会把日子过成现在的样子。